[原创]11章第15节 升级楷体系统,破解“简、繁”之难第15节 升级楷体系统,破解“简、繁”之难
汉字楷体系统,从隋、唐形成,并取代隶体系统以后,历经 五代、宋、元、明、清朝、民国,历时1000多年,由唐朝的2万多字逐渐增加到5万多字。其中2千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大多数都违反“字形单载”的原则,变成了多意字,同时,用多种构字规则创建的新字,混在一起并用,就使原先的较有规律的楷体系统,遭到了毁坏,蜕变为一个没有规律可循的杂乱无章的符号堆了。这样,学习汉字楷体,就必须逐字死记硬背了。于是,汉字楷体系统就变成了世界上最难学会的文字系统。
从1840年开始,被世界先进国家的大炮惊醒的进步的中国人,提出“科学救国”的路线,以赶上世界上科技发达的先进国家,摆脱落后挨打的弱国地位。“科学救国”,就必须让全民都学会读书写字,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难学的汉字楷体,却是普及科学文化的巨大障碍。于是,就有了“改革汉字”的做法。这本来是一种个顺理成章的事情。
可是,历来的“汉字改革”者们,在理论上都不明白语言文字的如下3点道理:
1、不明白“一定性质的语言,决定着与之匹配的文字的性质和最佳形式”的规律;“汉语是人类语言第三阶段的语音多载的语言,而拉丁语是人类语言第二阶段的语音单载的语言;不同阶段的语言,其性质是不同的。不同性质的语言,其对应的文字系统的性质和最佳形式也是不同的,是不可互相代替的。”让高级阶段的汉语,向拉丁语靠拢,是让汉语走回头路,其最终的结果,不是发展汉语,而是毁灭世界上最优秀的汉语、汉字。
2、不明白“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的完整的符号系统。在结构上、读写上,具有规律性、规范性、标准性;在各字之间,具有系统性;并不是普通的直接表示事物的杂乱无章的“符号”堆。更不明白文字单体的功能高低,是由文字系统的整体性能高低决定的。
3、文字的难、易,主要不是由文字的笔画的繁、简造成的,而是由是否具有“规律性、规范性、标准性”造成的。
因为对以上的道理不明白,所以,就认为“文字同语言没有必然的联系”;就以为随便找任何一些书写符号,就可以当作任何语言的文;就认为“表意”的汉字是可以“改革”成“纯表音”的拼音字母文字。于是就企图把楷体汉字,改革成用“拉丁字母”作元件的“纯汉语拼音字母文字”(简称“汉字罗马化”或叫“汉字拉丁化”)。但是,在社会实践上,根本行不通。因为汉语是“语音多载”的语言,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异意”词,使用“纯表音”的拼音字母文字,在书面环境里,根本无法区分“同音异意”词,根本不能准确地表达汉语的词义和语句的意思。
此路不通了,又转而在楷体系统内部搞楷字简化。企图以此法来克服楷体系统的难学难写的缺点。但是,这一方法,也是错误的,使本来就缺乏整体的系统性、规律性,但还存在局部的系统性、规律性的汉字楷体系统,连局部的系统性、规律性也被搅乱了。不但没有解决楷体系统原先的任何缺点,反而更增加了不少的缺点和问题。
为了推行他们的“汉字拉丁化”和“楷体字简化”的错误做法,他们还臆造了“文字的发展方向是越来越简化的”的“规律”。他们“简化楷字”的错误主要如下:
一、消减笔画,造成混乱。削减笔画的做法,基本是三种:一是用历史上已有的简化异体字代替繁体字,二是把繁体字的局部代替其全体,三是将复杂的部首,用某种简单的符号来取代,从而增加了楷体系统的混乱。
例如,“厂(han)”字,原来表示 “山边的岩石突出覆盖处”,现在用来取代“厰”字。“广(yan)”字,原来表示“就山崖作成的房子”,现在用来取代“廣”字。由此增加了多意字。这说明,搞简化字的人们,不懂得必须遵循“意异形异”的原则造字。违反了“字形单载”的规律。
再如 “欢”、“鸡”把“又”当作符号,代替繁体“歡”“雞”的左边部分。这就造成如下弊病:1、虽然简化了,却难记忆了。因为它违反了“音、意结合”的造字规则,失去“字音”提示的功能了。原来繁体“歡”,是按“音、意结合规则”构建的,读音从“雚”,具有音的提示作用。按此规则,在读音从“雚”的字族中,还有“獾、讙、酄、孉”等字。现在用“又”,无了音的提示。2、从结构规律上说,违反了统一性。既然把“歡”改成了“欢”,为了便于记忆,应当把“雚”字族中的 “獾、讙、酄、孉”等字的“雚”部件,统一都改为“又”才是。但是,把“酄huan”改为“邓”,就与“邓deng ”相撞了;把“孉huan”改为“奴”,也与“奴nu ”相撞了。所以“酄、孉”不能改为“邓”“奴”,还必须保持原样。“鷄”的左边用“又”来代换,那么“溪”的右边也应当用“又”来代换,那就成了“汉”了,而繁体的“漢”却又简化为“汉”。
再如,把“斃”的部首“敝(bi去声)”,改为“比(bi上声)”,简化为“毙”。虽然笔画减少了,但是读音的提示功能被歪曲了。还有“関”改为“关”,其中的“門”,是有“字意”提示作用的。为节省笔画数量,省去了“門”,但该字的含意提示丧失了。这说明,搞简化字的人们不懂“工具的功能决定其构造”的规律。
像这样的改法,违背了造字必须遵循的系统性原则,造成楷体系统的混乱,捉襟见肘,矛盾百出,越改越乱。
二、合并同音字,导致“一字多意”、“一字多音”字大量增加,增大了文字识读的误解率。例如:“斗(dou上声,表示容量单位)”、“鬥(dou去声,表示争斗)、闘、閗、鬬”,合并用“斗”;“斤(表示重量单位)”、“觔,表示有韧性”,合并字形为“斤”;“粗”、“麤”合并字形为“粗”。这类做法,增加了字的含意。再如,把“乾(阴平,表示无水)、幹(去声,表示动作,例如“幹活”)、干(去声,是天干第支的“干”)”,合并为“干”,这类做法,既增加了字的含意,又增加了字的读音。为了避免同音字的误解,就得把原先的单音此变成多音词,由此使“言简意赅”的汉语文章,变得冗杂啰嗦又不准确。所以,中国人在国际上行文,都必须用法文或者英文,才能表达准确。由此严重地妨碍了汉语、汉字向外国民众的传播,
如果用文字写道:“这个圆柱太粗”。此话是指的圆柱的径围太粗呢,还是圆柱的表面不光滑呢?表达不清。为什么?因为把原来表示粗糙的“粗”与表示径围的“麤”合并为“粗”了。合并的原因,是读音相同,重视以音表义,蔑视以形表义,和省俭笔画的缘故。“以音表意”的做法,完全不适用汉语,因为汉语是“一音多意的”,存在大量“同音异意”的单词。这种一音多意的语言,在对话时,是不会引起误解的,因为有对话现场的实物、语言前后句的关系、对话双方的共同的经历背景、表情、语气、手势等等作参考资料,可以区“分同音异意”词。这些参考资料如果还不能区分时,听者当场的误解反映,会使说者改变叙述语句来解释。所以,除了面对面讲话时,语音可以多载(即一音多意)而外,其他条件下,即使听录音、看电视,也都会出现误解的;在文字环境里,没有对话现场中的参考条件,如果一字多意(多载),就很容易出现误解。所以,在文字环境里,区别“同音异意”词的唯一办法,就是用字形的不同来识别。繁体字中,“一字多意”的字较少,绝大多数的字都是“意异形异”的,这是符合汉语本身“语音多载”的特性的。这就是“文字同语言的对应规律”,或叫做“语言决定文字形式的规律”,这是不能违背的客观规律。
三、合并音型,违反了汉语的发展规律,增多了同音异义字。
由于汉语必须汉字的支持,搞楷字简化的人们也看到了这一问题,所以,在搞楷字简化时,也对汉语拼音注音字母同时作了“简化”,随意砍掉了尖音和几个音型。这样,不单加剧了楷体系统的混乱程度,也加剧了汉语的混乱和退化的速度。
他们把zi、 ci 、si三个尖音和舌面声母“尼” 、舌根声母“鄂”、韵母iai及音型tei 、chei、sei砍去,把读音为将原是zi、 ci 、si这三个尖音声母的字,合并到j、q、x 声母的字中去,造成“酒”“久”不分、“清”“轻”不分、“惜”“希”不分。把“尼”音合并到“纳”音中去,使“你”音,由原先的“舌颚音”读成了“舌齿音”。再如:把读音为gei的字“隔、革、镉、膈、秴。。。。。”合并到ge音里,把“阶、节、 结”,原来分别读为“jiai ziie jie ”的,现在都读为“jie”了。从而增加了误解率,影响了汉语的准确性。也给电脑的拼音输入法增加了很多同码字,造成很多麻烦。一些简化字,在使用时会发生歧义和误解,有时用改变叙述语句或用组合双音词的办法弥补之。然而,这种做法又带来新的问题,这就是使语言、文章变得冗长。单字书写快了,而文章字数多了,写文章的速度又慢了,况且也增加了印刷成本,得不偿失。
在楷体系统之内搞“楷体简化字”,是一种典型的片面观点支配下的盲目行为,从短期上和少量字的使用上看,对大众的文化普及有一些作用。但从长远看,简化字不但没解决繁体字的缺点和弊病,反而增多了缺点和弊病,使本来就很混乱的楷字系统,更加混乱。
搞简化楷字的人们,之所以这样搞,根本的原因,是不明白如下道理:
他们没有把汉字楷体看成一种“系统”,没有“以系统的观念来根系研究汉字楷体的缺点和弊病。根本不懂得文字系统与文字单体的区别和联系。他们不懂得,文字系统的功能,虽然是通过文字单体表现出来的,但是,文字系统的特性,文字单体的功能并不等于文字系统的特性和功能。他们以为文字单体的功能就是文字系统的功能,以为改变一部分文字单体,就可改变整个文字系统的功能了。
汉字楷体系统,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所表现出来的诸多缺点,虽然表现在楷体字的单体上,但是,出现缺点的原因并不在楷字单体上,而是楷体系统出了毛病----失去了系统性、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变成一个杂乱无章的“符号堆”的缘故。就如一个军队一样,如果法规混乱,令出多门,互相矛盾,光打败仗,整个系统除了毛病,只换几个士兵有什么用?
不要认为文字的简化是无止境的和越简化越好的。表示一定阶段的语言单词的一种文字体式,一旦形成,再简化的余地是没有的,只有重新创建新的适用体式,才有可能作进一步简化。这就是汉字依次出现多种体式的根本原因。就汉字楷体来说,它的基本构字笔画就是“点、横、竖、撇、捺、趯、挑、啄、擐、转”十种。扩展字数的方式,是按 “以字构字”的方式。用以扩字的基础“元件字”即“独体字”,都已经是最简化的了,所以,用这些“元件字”构建的合体字,也就是最简化的了,是没有再简化的余地的。例如“翻”字,在保证楷体字系统性不变的前提下,你还能再造出一个与“翻”含义相同、比“翻”更简化的字来码?所以,1956年以来,在楷体系统内搞的“简化”,造成了如下弊病:
1。消减了单个字的原有功能;
2、破坏了“字形单载”的基本原则;
3、破坏楷字体系的系统性、规律性,标准性和规范性;
4、损坏了文字的美观性;
5、增加了异体字数量,从而在整个楷字体系上增加混乱程度,增加了学习难度,得不
偿失。
6、使“言简意赅”的汉语文章,变得冗杂啰嗦又不准确。
7、把大陆从世界汉字圈中“减”出去了。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前人,才在一种汉字体式出现了不能在现有的系统内解决问题时,就用更新体式系统的办法,而不是用改变单个字体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而搞楷体简化的人们,不采取前人多次使用的“创建新体汉字系统,来更新整个旧体汉字系统”的正确办法,来解决楷体系统的问题,却采用“简化”几百个楷字单体的错误办法。
在50年前,刚开始实行简化楷体字错误做法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提出过反对意见,出现过“简繁之争。”但是,那是政府把“简化楷体字”的事情,提到“政治问题”的高度,谁反对,就给谁扣上“政治大帽子”,反对者就只好闭嘴了。“简化汉字表”,通过政治力量,至今已经强制实行50年了,实践证明存在着得不尝失的问题;汉字楷体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又暴露出了更多的缺点和弊病。面对汉字楷体系统的诸多缺点和弊病,人们又重新燃起了“如何解决汉字问题”的热情。由此引起了新一轮的“汉字问题的大争论”。因此,一些人就提出要恢复使用繁体字。这样, “简繁之争”又再次出现了。而恢复使用繁体字,楷体字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那些缺点就消失了吗?并不会消失。不论繁体楷字还是简体楷字,在今天的现代化社会里,都同样凸现出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无法克服的6大缺点和8大弊病。
由于 “文字的发展方向是越来越简化的”,这一所谓的“规律”,迷惑了很多的不懂文字发展史和汉字发展规律的人们,一些语言文字学者至今还坚信这一“规律”,所以,在此特别辨认一下这一“规律”。
语音单载的语言所对应的文字,其发展过程:图符表事文字-----象形表词文字---符号表词文字---符号表示“音节”的文字(音节文字)----符号表示“音素”的文字(即拼音字母)---意、音双表的拼音字母文字----“意、音双表的方块文字”。
与这种文字发展过程相适应的“字形结构”或者“笔画形状”,并不是越来越简化的。例如英文,26个拼音字母只是“拼音文字”的构造“元件”,相当于表意汉字的“丶 一 丨 丿 廴”等元件。由拼音字母构建的“单词”才是“拼音文字”,拼音文字的单词,随着单词的不断增多,其字母的数量在不断增多的;表音的拼音字母文字,在增加了表“意”的功能或表示语法的功能以后,单词的结构也比原来纯表音的时候“繁”了,并且,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单词的结构是逐渐向“繁”的方向发展的;现在的由拼音字母组成的大多数“单词”,比它的前身“音节字”笔画要复杂得多。
语音多载的语言所对应的文字,其发展过程:图符表事文字------象形表词文字----符号表词文字---“意、音双表的方块文字”。
与这种文字发展过程相适应的“字形结构”或者“笔画形状”, 也不是越来越简化的。例如汉字,在发展成符号表意文字后,其体式又经过了隶体、楷体、宋体、等多次变化。楷体并不比隶体简单;宋体只利于印刷刀刻,宋体不但不比楷体简单,还没有楷体利于笔写。由于汉字是用“以字构字”的方法构建新字的,所以,在每一种体式系统内,随着新字数量的不断增多,新字结构是越来越“繁”的。
“文字的发展方向是越来越简化的”错误观点,把文字的功能的发展方向偷换成文字的形式的变化趋向了。在这些人的心中,不管文字的系统性、规范性、标准性、规律性和功能强弱,只要“简单”,就是符合文字的发展方向的。并且还以“越简化越先进”的观点,对待汉语,认为把汉语的声母和韵母削减得越少,汉语就越先进。又把这种观点推论到汉字数量的使用上,认为常用汉字压缩得越少越好。
他们混淆“拉丁字母(是构建拉丁文的元件)”与“拉丁文(应拉丁字母够简的表示拉丁语单词的文字)”的区别,说“拉丁文比汉字简单”,又说,“文字的发展规律是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又说“汉字的发展方向就是拼音文字的方向”。这些说辞,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不信者,请看下面的汉字与拉丁文的对比举例:
当“汉字拉丁化”行不通时,又不顾文字的系统性原则,乱搞“楷体简化 ”。
一些人不懂得“工具的功能决定工具的结构”的规律,就接受了“越简单越先进”的错误观点。这些人把“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本末倒置了。
工具的功能决定工具的结构。功能越多,结构就越复杂,这才是真正的客观规律。例如,最初的手机,只有通话的功能,其结构要比现在的3G手机简单得多。3G没有这种复杂的构造,就不能保证3G的多种功能。3G手机的构造虽然复杂,但是,使用起来,却比原来的初级手机更方便。自然界的东西也是这样,凡是吃植物种子的鸟,都长着锥形的喙和无蹼的爪;凡是在水里游泳吃鱼的鸟,都长着扁平的嘴和带蹼的爪;至于这两类鸟的内脏消化系统和神经调节系统,也一定是有区别的。
人们对文字的基本要求是:把语言单词的“词音”“词意”同时直接表示出来;具有系统性、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笔画简单;易于记忆;易于书写;易于机器处理;美观。
所以,任何一种文字体式,都应当完全达到这7点基本的要求,才能长久地通行于全社会。
“简化楷字”只顾了“易写”这一点,却不顾同时给其它6点带来了负面作用。所以,从综合性能上看,还不如不简化。
目前汉字楷体(不论简体还是繁体),所凸显的6大缺点和8大弊病,是楷体字系统整体功能,出现了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反应,只有从改进整体功能,才能完全彻底地解决这些缺点和弊病。仅仅用一个“简化”的方法来解决,是越搞越糟的。要是为了“易于书写”和“易于机器处理”,把“楷体系统”改成用“0、1”编码的“文字”,不是比“简体字”更简化吗?但是,这样的编码“文字”,能让全体汉语人都学会吗?“汉字罗马派”就是基于“易于书写”和“易于机器处理”这一片面的思维,打着“与国际接轨”的旗号,用26个罗马字母构造“汉字”的,这与用“0、1”编码符号构造“汉字”有什么区别?
中国大陆推行简化楷体字的政策,执行了60多年,虽然是不符合汉字发展规律的,得不偿失的,但是,却造成了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只会使用简体字而不会使用繁体字的事实了,造成多数人成为繁体字文盲了。所以,要在大陆上恢复繁体字的使用,就要让大多数的人从新学习汉字,这种阻力和经济代价,就让在大陆上“恢复繁体字的使用”成为不可能了。由于大陆以外的汉字圈的人们,对大陆的简体字的缺点和危害,一直看得很清楚,采取抵制的态度,一直就使用繁体字。所以,虽然与大陆在文字方面的交流出现不便,但是,让他们放弃繁体字,使用简体字,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难以让他们接受。
今天,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新形势,中国大陆与大陆以外的汉字圈的人们的汉字信息交流十分密切和频繁。因为双方使用的汉字体式不同,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巨大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的浪费,成了一个非解决不可的问题了。于是,今天,“简繁之争”再起,中国大陆与大陆以外的汉字圈的人们,在如何统一汉字的问题上的争论,也被凸显出来了。
怎么解决呢?让大陆的人们停止使用简体字,恢复使用繁体字或者让大陆以外的人们停止使用繁体字,使用简体字?这种“二则其一”的方法,肯定都不会让任何一方接受的。更主要的问题是,即使有一方同意放弃简体字或繁体字,汉字楷体(简体字或繁体字)在今天所存在的6大缺点和8大弊病也仍然不能解决。因此,要平息今天的“简繁之争”,唯一正确的办法,就是用一种继承了汉字楷体(包括简体和繁体)系统一切优点、克服了楷体系统的一切缺点的并能与楷体系统实现迅速地无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的“无缝转换”的“新体汉字系统”,来更新楷体系统,才能被双方自愿接受并顺利完成。
符合上述要求的这种新体汉字系统,能不能创建出来呢?当然能够创建出来的。“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就是符合上述要求的这种新体汉字系统。
不论大陆或者台湾,只要用“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的79个标准元件作代码,创建出电脑新体汉字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并建立起“新体汉字信息网络”,不用1年,就能在全世界的汉字文化圈里,实现“书同文”了。
第16节 2000个汉字就够用的观点错在哪里?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该帖子在 2012/2/21 9:33:32 编辑过